多乐娱乐游戏平台:川青铁路大桥坍塌最新进展:存在二次坍塌风险事故画面曝光
今日凌晨,川青铁路一大桥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,施工绳突然断裂,导致大桥坍塌,目前已经导致7人遇难9人失联。
但是现场的情况不容乐观,工作人员称现场随时存在二次坍塌的风险,所以搜救人没办法展开搜救工作。
8月22日凌晨3时10分许,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境内,川青铁路重点控制性工程,尖扎黄河特大桥正进行主桥合龙前的关键施工。
据应急管理部门通报,16名现场作业人员(含1名项目部负责人)在钢桁拱结构施工时,支撑结构的钢绞线扣索突发断裂,导致部分桥面结构失衡,作业人员随构件坠落或被困。
作为世界跨度最大的双线铁路连续钢桁拱桥、我国首座跨黄河铁路钢桁拱桥,尖扎黄河特大桥全长1596.2米,拱顶距黄河水面130米,相当于40层楼高,原计划8月完成合龙。
桥梁有经验的人指出,钢桁拱桥合龙前依赖扣索体系平衡受力,任何环节的应力超限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,此次事故暴露出超高难度桥梁实施工程中风险防控的极端重要性。
看到这样的世界级工程在关键节点出事,心里特别不是滋味,咱们总说“基建狂魔”靠的是技术硬实力,但再牛的技术也得把安全放在第一位。
这么高的桥,作业本来就像在“高空走钢丝”,每一根钢绞线都是生命的保障线,现在断的不只是钢索,更是对施工安全底线的警示。
希望后续调查能把原因查透,给遇难者和家属一个交代,也给整个行业敲响警钟。
现场工作人员给出了一个不好的消息,大桥存在随时二次坍塌的风险,这就像给救援行动设置了一道难以跨越的“拦路虎”。
救援人员就算心急如焚,也无法近距离靠近作业,只能在安全距离外,看着那岌岌可危的大桥干着急。
被困人员的处境更是让人担忧,他们分散在桥面、桥墩等高危位置,每一处都像是悬在生死边缘。
部分区域已然浮现明显位移,那些被困人员就像是被困在一个随时有可能崩塌的危险牢笼里。
消防、应急等部门为了尽快找到被困人员,启用了无人机群,进行热成像扫描和精准定位,目前已经确定了13名被困人员位置。
可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,受限于复杂的地形和随时有可能发生的结构风险,地面救援装备根本难以展开,救援方案还在紧张论证中,每多等一分钟,被困人员的危险就多一分。
钢绞线断裂作为这次事故的核心诱因,引发了众多关注,桥梁工程专家经过分析,指出了可能会引起断裂的三大主要原因。
施工荷载超限是首要因素,在合龙阶段,索力调整时操作稍有不慎,就也许会出现应力集中。
施工时对荷载的把控必须精确到极致,任何一点超出承受范围的力,都有几率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材料隐患也不容忽视,钢绞线如果长期暴露在外界环境中,出现锈蚀、疲劳损伤,或者锚固端工艺存在缺陷,很容易引发脆性断裂。
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中,一定要做好防护和检查,确保每一根钢绞线都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。
监测缺失也是核心问题,这么高精度的桥梁实施工程,实时应力监测必不可少,一定要通过数据来掌握钢绞线的应力情况。
一旦数据出现异常却没有及时预警,风险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迅速累积,最终引发严重后果。
当然目前事故的具体原因仍需现场勘查和数据复盘,很可能是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了这场悲剧,只有把原因彻底查清,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。
此次事故无疑为同类超高难度桥梁实施工程敲响了警钟,钢桁拱桥施工本就涉及高空作业、超大荷载、精密索力控制等多重风险,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。
在这样的施工环境下,建立一套涵盖材料检验测试、实时监测、应急预案的全链条安全体系显得很重要。
就拿这次尖扎黄河特大桥事故来说,钢绞线扣索断裂导致的悲剧,提醒着我们每一个工程细节都不容忽视,任何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隐患,都可能在特定条件下被无限放大,最终酿成大祸。
尽管此次救援行动面临着严峻挑战,但其中展现出的技术与人文的双重力量,还是让我们正真看到了希望。
无人机群在此次救援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,它们通过构建三维模型,为救援决策提供了有力辅助。
消防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,调试轻型攀岩设备,准备实施“高空索降”,只为尽快解救被困人员。
医疗团队更是在现场搭建起移动救护站,时刻准备为受伤人员提供及时的医疗救助
从施工前的风险评估,到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的严格监管,再到应急预案的完善,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马虎。
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每一个在一线奋斗的工人都能平平安安回家,这才是基建发展的真正意义所在。
信息来源:央视新闻2025-08-22 川青铁路青海段尖扎黄河特大桥施工绳索断裂 6人遇难10人失联
新民晚报2025-08-22 川青铁路青海段尖扎黄河特大桥施工绳索断裂,已致7人遇难9人失联
安徽商报 2025-08-22 已致6人遇难10人失联!最新进展:存在二次坍塌风险,救援人员暂时无法靠近,已用无人机明确13人位置
,多乐游戏官网安卓版